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

馬超後裔 亞美尼亞

馬超後裔 亞美尼亞


亞美尼亞大屠殺的倖存者,不知有沒有馬超的後代?

圖文來源:網路

東西方都有「整個民族失蹤」的千古之謎,除了馬雅人,匈奴也在中國歷史上徹底消失,後來傳說匈牙利是他們的後裔。羅馬尼亞的外西凡尼亞地區,著名的吸血鬼始祖德古拉也可能是匈奴後人;而當地少數民族塞克利人(Szekely),祖先也許是突厥人。


近來頻頻在國際新聞露臉的亞美尼亞,也有個傳說:三國時期,面如冠玉、目若朗星、名列蜀國「五虎將」之一的馬超,後裔移居亞美尼亞,並成為該國的民族英雄。

西元五世紀時,亞美尼亞隸屬波斯,波斯爲加強統治,強迫改信瑪達教(拜火教的分支),引起強烈反對,450年、482年亞美尼亞人兩度起義,恢復自治,維持基督教信仰。兩次起義的領導者瓦爾丹、瓦安都來自馬米科尼揚(Mamikonian)家族,如今首都葉里溫還有瓦爾丹的雕像。根據亞美尼亞古史籍《亞美尼亞史》(相當於希臘希羅多德的《歷史》、中國的史記),該家族的始祖馬姆貢(Mamgon)是馬超的兒子馬抗。

中國史書記載,馬超屬於漢羌混血,甚得羌人、氐人之心。部隊「不尚弓弩」,疑是使用西式長標槍,作戰採用西式密集軍陣,馬超也穿著類似西方的鎧甲。

2005年,北京環球時報記者馬良到亞美尼亞採訪,當地人得知他來自中國,姓馬,就說亞美尼亞有個姓氏很特別,叫做馬米科尼揚,祖先來自中國,也姓「馬」。他經人介紹,見到了當地人蘇里.馬米科尼揚,「果然長得很像中國人。」蘇里說:「姓馬米科尼揚的人,都知道先祖是中國人。」


2007年2月14日,亞美尼亞人在首都跳舞慶祝節日。(法新社)


亞美尼亞史記載,馬抗於三世紀從中國遷徙而來。當時中國正是三國時期,西元211年,駐守涼州的馬超率領西涼諸部(包括漢兵、羌兵、胡兵)起兵反曹,但被曹操以離間計打敗,輾轉投奔劉備,家族遭滿門抄斬。兒子馬抗出走波斯,中國要求交人,否則就開戰。波斯君主不想交出,又不願得罪中國,就讓馬抗投奔屬國亞美尼亞。

但有中國史學家認為此說無稽,因三國時期的中國自顧不暇,無論曹操多強,影響力似乎不可能遠達波斯、亞美尼亞。而亞美尼亞史所謂的中國,原文是 zChenats’n,譯為China或Chinese,馬姆貢譯為馬抗,頗為牽強。何況馬超有兩個兒子,長子馬秋被曹操殺了,次子馬承是否被誅未有記載。至於馬抗並無其人,難道是馬承之誤?

不過,空穴不來風,亞美尼亞歷史扯到中國,應該還有研究空間吧。倒是因戰爭而遷徙的「移民」現象,歷史上並不鮮見。

今年初中國媒體報導,甘肅省永昌縣的驪靬村,部分村民身材高大、金髮、碧眼、高鼻,自稱是古羅馬軍團的後裔。這個說法,其實牛津大學教授杜布斯(Homer Dubs)早在一九五○年代已提出。


DNA鑒定,驪靬村91份血樣都具有中亞、西亞血統。(BBC)


西元前53 年,羅馬執政官兼敘利亞總督克拉蘇攻打安息(帕提亞帝國,在今伊朗東北,中國稱安息),兵敗被斬首,部隊一萬多人被俘,少數人突圍不知去向。17年後,中國出現一支匈奴部隊,以「夾門魚鱗陣」出名,這種陣式是羅馬軍隊的方陣隊形。杜布斯推測,他們應是這些失蹤的羅馬軍人,以傭兵身分為匈奴打仗,後來被漢軍俘虜,成為邊防軍,在中國住下來。

「夾門魚鱗陣」即羅馬方陣,士兵手持一人高的巨型盾牌,組成正方形佇列,密不透風,刀槍不入。但他們遇到漢朝大將陳湯的重騎兵,被團團包圍,四面進攻,當場潰敗。《漢書‧陳湯傳》記載了這場戰鬥。


西元前36年,中國出現一支部隊以「夾門魚鱗陣」出名,疑是古羅馬軍團,後來被俘,在中國住下來。(法新社)


羅馬士兵被漢朝俘虜,僅餘145人。《後漢書》記載,西漢時設置驪靬縣,安置降俘,驪是漢朝對羅馬的稱呼。另外,驪靬村的古城牆遺址殘留椽木印痕,應屬土城外加重木的「重木城」,正是羅馬軍隊的防禦方式。

羅馬軍團的後裔最後一次參戰,被記錄在《三國志》,馬超帶領「西涼兵」與曹操戰鬥,羅馬方陣一度發揮相當大的戰力。羅馬軍團竟連結到兩百多年後的馬超,聽起來頗為巧合。不過,當時甘肅屬於魏國領域,倒也不無可能。無論如何,到了西元592年,隋文帝鑒於驪人已被同化,將驪縣併入番和縣。「驪」自此退出歷史舞台,設縣628年。


驪靬村的這個塔,屬於希臘的多理克列柱風格。



中國甘肅省永昌縣豎立羅馬軍人塑像,旁邊是漢朝儒生、穆斯林婦女的塑像,象徵族群融合。


「羅馬軍團村!」驪靬村最近搭起這樣的牌樓,希望推展觀光。永昌縣也豎立羅馬軍人塑像,旁邊站著漢朝儒生、穆斯林婦女塑像,象徵族群融合。中國科學家採集驪靬村民的血液樣本,進行DNA檢驗。但蘭州大學教授謝曉東說:「即使證明他們是羅馬軍團後裔,也不意味就是羅馬人。因為羅馬帝國版圖遼闊,許多軍人就地徵募。」沒錯,克拉蘇確實曾在阿富汗徵兵。DNA鑒定完成,91份血樣都具有中亞、西亞血統。

這種「多種族軍團」並不奇怪,十二世紀成吉思汗西征時,歐洲人就驚訝發現,被俘的蒙古軍不但包括中、西亞各民族,甚至有英格蘭軍官。隨蒙古鐵蹄散居歐亞的民族不在少數,中國歷史謎題「契丹爲何全族集體失蹤?」也許亦可從「戰爭移民」角度來研究。

契丹這個消失的王朝,像他們的文字一樣神秘。契丹的本意是鑌鐵,亦即堅固,最強盛時疆域北到貝加爾湖,東臨庫頁島,西跨阿爾泰山,與宋朝南北對峙。此時絲路被阻,以至歐洲以爲整個中國都被契丹統治,於是契丹成了中國的代稱。時至今日,斯拉夫國家仍然稱中國爲契丹。

然而,一個強大的民族為何竟如過眼煙雲,消失得無影無蹤?幾百萬契丹人到哪裡去了?中國史學界推測有三種可能:第一,與其他民族融合;第二,部分人向西遷移到伊朗,被伊斯蘭化;第三,部分人投靠蒙古,隨軍東征西討時,散居歐亞各地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