恐歸族
圖片來源:人民網
原文出處:“春節恐歸族”,別做除夕夜孤獨的守望者
春節漸近,當許多離鄉在外的遊子捆好行囊、備齊禮物準備回家團圓之時,在很多城市裏卻存在著這樣一群特殊的年輕人——他們盼望春節卻又害怕回家,渴望團圓但又顧慮重重,這群在“歸與不歸”之間徘徊的年輕人被人們賦予了一個特殊稱謂“春節恐歸族”。
“春節恐歸族”過年為啥不回家?
據了解,“春節恐歸族”一詞興盛于網路,由“互動百科”網站公佈的2010年1月互聯網十大熱詞,“春節恐歸族”就名列其中;而“百度”對該詞語的解釋為:“春節恐歸族”是指春節時那些離家在外工作,由於種種原因無法回家團圓的人們,“恐歸族”的恐懼,並非對回家本身有所抗拒,而是在節日回家的種種煩心事折磨之下,一種本能的反應。
說起春節回家,電話裏的王慶祝顯得有些鬱悶:“我已經兩年沒有回家過年了,今年也不想回去,主要是因為老家太遠,折騰不起。”
老家在黑龍江省農村的王慶祝當兵轉業後選擇了去南方闖蕩,如今在廣州做推銷員,月薪不足2000元,他所說的“折騰不起”實際上有兩層含義:“春節七天假,路上坐車來回就要花費三四天時間,而廣州到哈爾濱的火車票很不好買,到了哈爾濱後還要轉乘客車,弄不好還要在外面住一宿;此外,回家一次的路費、食宿、禮物、給晚輩的壓歲錢等費用沒有幾千元根本下不來,憑我的收入真的難以承受。”
除了感到春節回家“折騰不起”外,在哈爾濱市某電腦公司工作的李博濤對於春節“恐歸”卻有著另一種無奈和尷尬:“俗話說三十而立,可我如今既沒成家也沒立業,平時工資一分錢也沒攢下,而在家鄉親戚朋友們的眼裏,我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大學生,每次春節聚會大家都說我給家人爭了光,有出息,可現實反差卻很大,現在一想到過年回家我就很憂慮,和讀小學時考試不及格不敢回家的感覺很像。”
據了解,“春節恐歸族”不願回家過年的原因主要包括,事業無成、囊中羞澀、交通不便、父母逼婚逼子(逼迫生孩子)等。
“恐歸族”父母:我只是太寂寞
國內某網站開展的一項題為“你為何不敢回老家過年”的調查結果顯示,有42.1%的網友投票“怕春運壓力大”;32.4%的網友投票“回家過年開支太大,承受不起”;25.5%的網友投票“怕父母逼婚事”。雖然“春節恐歸族”過年不回家的理由多種多樣,但他們給父母增添的卻是同一種寂寞。
隨著“80後”“90後”獨生子女逐漸步入社會,在我國出現了大批“空巢家庭”,這些“空巢家庭”對於過春節是既盼望又害怕——盼望的是過春節子女能夠回家團聚;害怕的是子女由於諸多原因不能回家過春節,他們會比平時更寂寞。
哈爾濱市民王鳳琴的兒子在武漢工作,春節臨近老人很早就盼望孩子放假回家團聚,可是前些天兒子打來電話說,“春運火車票不太好買,回家路上時間長、人又多,太遭罪,今年春節就不想回家了”,一家人團聚的夢想就這樣在王鳳琴的心中破滅了。王鳳琴說,孩子長這麼大還是第一次在外面過春節,她和丈夫還挺牽掛。而親屬又都不在他們身邊,如果只是老兩口在家過年會非常寂寞,所以他們決定到同事家過春節,緩解念子之情。
“每逢佳節倍思親。”春節是父母最思念子女的時候,對於那些子女不在身邊的“恐歸族”父母,雖然在物質方面可能比較富足,但缺少了親情的春節卻讓他們心情非常低落。“孩子不在身邊的除夕夜真難熬,幹什麼都沒有心情,看著空蕩蕩的屋子心裏總像少了點什麼,即便和孩子通電話也只能互相安慰幾句,但還是特別掛念他。”一位母親說。
專家:“恐歸族”,別做除夕夜孤獨的守望者
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董鴻揚認為,“春節恐歸族”是傳統習俗與現代觀念磨合碰撞的產物。他說,造成都市年輕人產生“恐歸”心理的原因很多,除去當今城市生活成本高、工作競爭激烈等因素,中國的傳統思想和社會習俗與當代年輕人自由、叛逆的個性在春節發生碰撞,也許才是產生“恐歸”心理的根本原因。
董鴻揚表示,團圓是中國春節文化的精髓,而“恐歸族”同樣渴望利用春節假期放鬆心情與家人團圓,但他們更加排斥一些傳統禮數和傳統觀念給他們帶來的種種不適,為圖一時“心安”或者“安逸”,他們決定放棄團圓。這種對春節從“盼歸”到“恐歸”的變化,也反映出現代年輕人對待傳統民俗的心態正發生變化。
一些心理學家認為,“春節恐歸族”不應該做除夕夜孤獨的守望者,這樣無論對自己還是家人都非常不利。對於“恐歸族”來說,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尤為重要,都市年輕人一定要放下思想包袱,不要為自己制訂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目標,要懷著一顆平常心看待身邊的事物,只是把春節當作一個放鬆休閒的假期,有什麼心事與親友多溝通也許會收穫意外的驚喜。而對於“恐歸族”的父母而言,在與孩子團聚時,要多一些安慰少施加壓力,一旦孩子不能回家也要多理解,同時要想辦法自我調節,放鬆心情。
“有錢沒錢回家過年,這是中國人最難捨棄的情結。有一年我因為工作原因一個人在外過春節,那種孤獨感是我有生以來從未體會過的,從此無論怎樣春節我都要回家!”新華網網友“加菲貓”說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